沈陽偵探公司 2024-04-12
老人期望孩子更多時間的陪伴,同事之間期望對方更包容、買家期待賣家開價更低,無處不在的期望一旦過度,就變成了虐待。
尤其是親密關系中,有太多原本幸福的伴侶被強烈的期望拆解得四分五裂,下面沈陽取證調查分三點來給大家揭秘感情中的隱形施虐模式:過度期待。
一、過度期望
過度期待的心理通常被稱為自我虐待。
因為過度期待往往源于對結果的過分擔憂,可能導致個人感到焦慮和壓力,從而對自己造成心理上的傷害。
當對方不能滿足你的期待,甚至不給予回復,你是不是會產生胡思亂想以及逐漸的情緒失控?
“他在做什么,他為什么不回復我,他有新歡了,他不愛我了,是不是我哪里做的不好……”
諸如此類的問題會像蚊子一樣盤旋在你心間,你會累,會更想哭。
一股無助感撲面而來。
此刻,你會更希望對方來解救這個無助的你,更加期待對方的回復。
這仿佛成了一個死循環。
二、安全感的缺失
在此情況下,你可能更加不受控制的頻繁給他發消息打電話,反復和對方確認他還是愛你的。這個時候咱們可能就會產生“客體常溫性缺失”。
客體恒常性是我們內心安全感的重要來源,這是一個心理學概念,是指我們與客體能保持一種“恒定的常態”關系。
比如男女關系中,“雖然我們一段時間沒有聯系,但我仍然能感受到我們是相愛的”。
出現這種情況,瞄準問題的箭都指向了一個點——你沒有安全感
感到沒有安全感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長期的心理壓抑或過度依賴他人,長期的疲勞,邊界感的缺失,童年的家庭環境父母關系長期比較封閉等。
這些因素暗含了一個共同的特點,想要愛的回饋,甚至希望得到更多愛的回饋。
三、希望得到更多愛的回饋
我希望我愛的人能夠像我愛他一樣愛我,甚至更愛我,這有錯嗎?
愛沒有錯,但是咱們愛的傳達方式可能略顯偏頗。
如果一個人被他人過度期望,他就變成了他人的期望的奴隸。
心理學上,有個詞叫超限效應。當刺激過多、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,會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現象。這也就解釋了,為什么適度期待時我們能專注做事情,過度期待時我們反而會焦慮和拖延。
你既然過度期望對方回復,那么這也映射了你自己內心其實是有一套回應標準的。你傷心崩潰時,你期待他的開導,期待他的溫柔安慰;你興奮激動時,你期待他的贊美,期待他因你歡呼而歡呼;你討厭一個人時,你會忍不住找對方吐槽,甚至可能期待對方“恨屋及烏”。
但咱們都清楚人不是流水線上生產出的物品,不是道路兩旁修建整齊的枝椏,不是所謂“優秀榜樣”的克隆。過度的期待實際是將自己的情感強制捆綁于他人身上。
情感是復雜的,是需要包容的。
日常生活中的過度期望當然不足以構成謀殺,卻足以成為施虐。
與其期望他人,寄希望于他人,何不充實自我?
四、慢慢調整好自己,學會自給自足
有時候我們無法預料對方是什么人,對方在忙些什么事情,我們改變不了別人。
前段時間了解到一個女生,她在面對對方回復的很慢或者不回復時,狀態是很糟糕的。
經常會情緒不受控制,忍不住繼續給對方發消息。
哪怕我再三勸阻,她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。
你越是不回復,我就越想知道你在干什么,為什么不回復,越期待你的回復。
這個時候我才認識到他承受的痛苦是巨大的,不是它不愿意改變,而是她難以控制自己。
此時就可能出現意氣用事,被這種消極暴怒情緒沖昏頭腦
最壞的可能是會做出一些無法挽回的舉動,那么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選擇轉移注意力,先慢慢地調整好自己。
焦慮難過的時候就打開備忘錄把你所有的情緒都寫上去,用理性的文字去記錄,來一場自我心靈的對話。
去旅旅游,喝喝茶,摸摸貓貓狗狗,調整自己的心情,冷靜下來,而后正視這件事情,重新思考,畢竟我們都期望,這段感情有個好結果。